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(王丽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胡宁)12月6日10时许,76岁的徐爷爷拿着贺卡,带着笑容,从北京小汤山方舱医院2号方舱康复出院。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队治愈出院的第200例感染者。11月5日,北京小汤山方舱医院再次启用。截至12月6日,北医三院医疗队所在的2号方舱,共收治感染者290余人,治愈出院200余人。11月10日晚,由46人组成的北医三院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队(以下简称“医疗队”)连夜抵达接管地点——2号方舱。小汤山方舱医院以单栋楼(每栋3层)为1个隔离舱。运行一个月来,共开放了8个隔离舱。抵达后,医疗队核心组成员一边考察地形,一边紧锣密鼓开始部署,设置清洁区、缓冲区、隔离区,密封病房通风口、改造病房门,搬运物资、布置病房……不到24小时,11月11日傍晚,有122张床位的2号方舱就布置完毕,开舱当夜就收治了100余位感染者。
医疗队队员识别高危感染者并及时转院救治。北医三院供图2号方舱收治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以轻型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,也有少量的普通型感染者。舱内60岁以上的老年感染者,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以及特殊人群占30%以上。针对感染者的不同情况,医疗队严格执行国家卫健委的新冠诊疗指南,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分类分型治疗。患有基础病的感染者,医护人员会针对其基础病,进行全身状况的治疗;对轻症有高危因素者和普通型感染者,给予抗病毒治疗;对轻型感染者,则进行健康观察。“舱内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隔离,我们为感染者提供周密的健康观察,对于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高危感染者,仍有发展为重症或者危重症的风险,需要重点监测。”医疗队队长、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盖晓燕表示,除医学观察和医疗救治,医疗队的重要作用在于精准识别由轻型、普通型转成重型,须转运到定点医院的感染者,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。为了给2号方舱提供专业的治疗和优质的医疗服务,医疗队由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、心内科、内分泌科、儿科、神经内科、普通外科、骨科、泌尿外科和血液内科等多个专业的医生,组成了高水平的多学科团队。医疗队队员、曾赴武汉参与援鄂抗疫的“90后”党员、骨科主治医师王奔每天上午会和同事们进舱查房,按照医疗队的诊疗方案对高危人群给予重点监测。“发展成重症的蛛丝马迹,就藏在简单的各项指标里。我们就是反复对比、琢磨,已经识别出了6例潜在重型感染者,及时把他们转到了定点医院救治,后来做回访时都验证了我们的判断。”“对于部分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感染者,我们会制定详细的血压、血糖调整方案,增加每日监测血压、血糖频次,调整降压药、降糖药的剂量。”盖晓燕说。身为医疗队党支部书记,王攀峰发现在2号方舱接收的感染者中,家庭感染者占了一定比例,老人和孩子也需要特殊照顾。为此,医疗队一致同意开设家庭病区,重点关注老人和孩子的健康和生活起居。
医疗队队员给感染者亲手写下鼓励的卡片。北医三院供图一位12岁的小朋友跟着爷爷和妈妈来到2号方舱。入舱时爷爷和妈妈被判断为普通型,而他是轻型。医疗队将他们安排到家庭病区。得知这位小朋友每天都有网课,队员们就为其腾出一个独立安静的空间上课。后来,小朋友的爷爷和妈妈先后转到定点医院继续治疗,队员们接力成为他的临时照护者。上网课时,医护人员经常绕来看看孩子网络好不好、纸笔缺不缺、电脑电量够不够;下了课,则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、监督吃药,看着他入睡。12月1日,王先生和女儿入住2号方舱,在录入信息时,细心的队员发现第二天是孩子的生日。12月2日一大早,盖晓燕和王攀峰带着当班的队员们给她送上了生日贺卡和队员们“拼凑”的小礼物。开设家庭病区,陪小朋友上网课,给小朋友过生日……除医疗保障外,医疗队希望尽可能营造出温馨的氛围,帮助感染者尽快恢复健康。在医疗队的46名队员中,“90后”34人,“00后”3人,青年人占80%以上;党员14名,共青团员10名。在方舱工作期间,青年成为医疗队的主体力量。队员唐溶崧用“心齐”来形容对这个队伍的深印象:大家不会因为寒风中不分昼夜的坚守说苦,不会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说累,不会因为被误解说委屈。“我一直想入党,在这里我更感受到了这份担当。”医疗队队员、放射科的董晓征在“前线”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在医疗队里,向党支部递交申请书的队员还有8位。12月4日,随着一批批感染者康复出院,医疗队接到上级通知,可以根据工作情况适当调整医务人员数量。目前,一部分医疗队队员已经返回北医三院大本营,与留守的同事在不同的“阵地”里为同一个目标奋斗着。:中国青年报客户端